这种观点是错的!儒家对人的伤害很多,很深,但还说不上“”尚武精神。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和偏见!毕竟无论唐、宋、明都不乏著名的军事将领,何况我们当代的人常常被指责为好斗的民族呢?
这种观点是错的!儒家对人的伤害很多,很深,但还说不上“”尚武精神。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和偏见!毕竟无论唐、宋、明都不乏著名的军事将领,何况我们当代的人常常被指责为好斗的民族呢?
儒家对人的伤害还是很多的,最著名的恐怕就是“中庸之道”了,正是在中庸之道的宣扬下,千年来的皇帝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权力最大的、生活最奢靡的一群人,而民间却常常是一副病态,饿殍遍野,可见中庸之道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权谋!
儒家对人另外一个重要的伤害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禁锢了人们自由的思想,而且还使得人盲目的崇拜权威。拿盛世和乱世所占据时间长短,相比较一下便知这个国家有着多么的不幸。即使是汉武帝时期,也是东汉由盛转衰的拐点。
从儒家学者对孔子尊称中就可见儒家的本质——“大成至圣先师”。所谓大成为集大成之意,而至圣先师则是把圣人神化,赋予一种神秘色彩,烘托出一种既高大、神圣、迷离、模糊而又平近、合乎想象这样一种效果,从而达到使臣民敬畏的目的。孔子生前作为一个学者,死后能享有这种称号,恐怕世界上也仅此一位,堪比耶稣、释迦摩尼和默罕默德!
世界文明史中,真正起到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学者中,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之所以备受世界各民族人群的尊重推崇,不是因为他们的谥号起得有多响亮,而是由于他们的真知灼见!
再看看慈溪老佛爷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应该是一大群犬儒争前恐后的杰作吧!
儒家在一家独大,发展的近两千年,也祸害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近两千年。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有着太多关于人性的谬误,即使孔子初衷不乏先见之明,但那也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在现代文明世界来,复活一具千年老僵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存在着太多未知不可控的风险,毕竟我们活着现代社会中。
儒家思想应当说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缺陷,缺陷本身可能也是独特的,但是不是值得拿出来炫耀是个大问题。执迷不悟拿缺陷当优势大肆炫耀,则无异于拿老太太的裹脚布当时尚,令人贻笑大方!
拜读了这篇论文,让人感到简直吐槽无力……
这篇奇葩论文,以及随后发表的《量子纠缠理论,直系亲属针灸互治12例疗效观察》,读后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当今科学普及之路真的是任重道远,即便是在受过相当教育的人群中也是如此。部分医务工作者为了职称真是拼了,这种“神文”竟然能在如此水平的期刊上公然发表,国内学术领域积弊至深,由此可见一般。
学术论文严谨问题抛开量子纠缠的物理学问题不谈,毕竟量子纠缠尽管存在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如何发生联系,现有的研究还很难说。
仅仅看两篇论文,就会发现论文存在严重的严谨性问题。首先,《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中仅有15例患者作为统计样本,而《量子纠缠理论,直系亲属针灸互治12例疗效观察》更是仅有12例统计样本。数量未免太少了些。其次,统计数据完全没有对照组,在不针灸情况下的康复情况记录。第三,文中更没有提到随机、对照、双盲,作为实验基础,鉴于针灸治疗的特殊性,起码单盲是要做到的。文中更是没有压根一点都没有提到。
如何设计一个验证量子纠缠的针灸治疗实验呢?那么,我们严肃的假设一下,如果要验证针灸治疗,也许真的存在量子纠缠效应,那么究竟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有至少300个以上的腹痛患者样本,然后,打乱年龄、性别、背景,等分成3组。其次,我们需要这300人的近亲家属,父亲或者最好母亲。300个患者其中一组100个患者,在完成亲子鉴定的基础上开展实验,以排出隔壁老王的特殊情况,这100个患者的100名家属在与患者分开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的专门部位针灸,此为实验组。第二个100名患者,可进一步分为2组,其中一组由医生对家属进行除针灸以外的各种操作,包括且不限于谈话、喝茶、喝酒、散步、打排球、互殴等各种,此为对照组A,2组中的第二组家属则关进小黑屋,同时对此50名患者的宠物或者家畜进行针灸操作,比如扎小猫、小狗、小鸡、小猪、小牛、小鹦鹉,医生操作时需防止抓伤并提前注射狂犬疫苗,此为对照组B;最后一组100名腹痛患者,其家属静置,不做任何治疗或操作,此为对照组C。
一段时间后,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A、B、C三组实验结果数据。对患者腹痛康复情况进行统计回归计算,如果实验组和三个对照组确实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康复情况差异,我们才能考虑对家属针灸,与患者腹痛康复之间存在相关性。
注意,这里发现的,只是存在相关性,而并不代表因果性。意思是,对父母扎针和孩子腹痛康复有关联,并不意味着因为父母扎针,所以孩子腹痛康复了。
这就是科学的严谨之处,即便我们发现了两件事有联系,我们并不能说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
这就好比鸡每天天亮之前会打鸣,之后太阳升起来了。我们观察一千次,的的确确会发现鸡打鸣,太阳确实会升起。但这仅代表鸡打鸣,与太阳升起有联系。我们不会傻到认为鸡打鸣,所以太阳升起了。事实恰恰相反,是太阳升起前,鸡会打鸣。并不是A导致了B,B导致了A。这就是学术研究中的倒因为果。
具体到这个例子中,即便发现了扎了100名腹痛患者,孩子真被扎好了。我们也要考虑实验的具体情况,是否存在其他理由导致统计数据失真。比如这100名患者恰恰比其他200名患者症状更轻,身体素质更好,康复条件更佳,所以恢复情况更好。
这就是科学中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如果这个发现确凿,那么更要呼唤邀请全世界的医生都开展实验,重复这个实验过程。如果美国的、英国的、韩国的、日本的,更地区都反复出现了孩子腹痛扎孩子把孩子扎好了这个实验结果。
那么,恭喜第一发现医生。你这个量子纠缠针灸治疗,可是诺奖级别的发现。只要活到80岁,一定能名留千史,您就是第二个屠呦呦,国家科学技术奖就是为您量身订造的,所有中小学的课本上都会印上您的名字和头像。中小学校的走廊里都会挂着您的大幅照片,您深邃的眼神忧郁的望着远方,底下附上一行字:同学们,努力学习吧,感冒发烧腹痛不用怕,让你爸妈来中医院扎上一把就成啦。
衷心期待着实验结果的发表。家长重视这个问题,应该从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近视开始。
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因素简单的可以归结为:行为、环境、遗传。也就是以下几点:
1.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近距离时间越长,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
2. 户外活动有研究表明,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增加1小时,近视概率下降2%,而且这种效果是可以累加的;
3. 读写习惯不良读写习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2厘米)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应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厘米)、胸部离桌子一拳(6~7厘米),书本离眼一尺(33厘米),保持读写坐姿端正,不在行走、坐车或躺卧时阅读;
4. 采光照明读写应在采光较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
5. 生长发育有研究发现体重越大的学生眼轴越长、近视度数越高,可能是由于过度发育,使眼球各生物学组成部分间失去平衡,并打破了眼球自身的正视化机制,使眼轴过度增长,从而发生近视;
6.遗传因素父母近视是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这已是共识。研究发现父亲、母亲一方近视和父母双方都近视分别是父母均不近视者患近视危险度的1.5倍和1.9倍。
知道了以上原因,父母就应该从以上方面,防控孩子近视。
此外,建议父母也了解一下目前学界和医界公认的比较有效控制近视发生和发展的手段或者说产品:
1. 低浓度阿托品有研究表明,阿托品能有效地控制近视的进展,但阿托品药物本身会引起瞳孔散大和调节而导致畏光、看近困难、视力模糊、局部过敏性反应等副作用。我国药监局还未批准低浓度阿托品成药,目前多为“院制剂”,一定要在有医嘱的情况下使用,不可随意在网上购买;
2. 周边离焦类镜片原理就是通过特殊光学设计,避免由戴普通镜片导致的周边视网膜进一步远视性离焦现象,从而抑制由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所诱导的眼轴增长和近视进展;
3. 渐进多焦点眼镜一副镜片上有多个焦点,通过看远看近不同度数,矫正了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达到控制近视的作用。这种产品对内隐斜近视患者和调节功能过强有一定的作用;
4. 软性双焦、多焦角膜接触镜也就是隐形眼镜,不过相比普通的隐形眼镜,有更多的焦点。相关研究报道指出,软性多焦角膜接触镜对于一般近视青少年人群可以显著地延缓近视的发展。每天配戴超过5小时,近视可以延缓46%;每天配戴时间7~8小时以上,近视可以延缓60%。但亦要注意不同品牌的镜片会因离焦设计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防控效果;
5. 角膜塑形镜(OK镜)相比于其他的控制来说,角膜塑形镜是控制效果较好的一种。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硬性夜戴式隐形眼镜,逆几何设计使角膜形态重塑,近视患者夜间佩戴,早上摘镜,白天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力,也可以减缓眼轴的非生理性增加速度。但是,由于角膜塑形镜对患者筛选适应症严格、对验配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检查设备以及检查环境要求严格、镜片成本比较高、患者复查频繁、镜片护理要求规范、近视患者以及家长依从性要好等,一些近视患者不能接受或者所在地区没有相应的检查条件而不能选择角膜塑型镜来控制近视发展;
6. 双光棱镜顾名思义有两个光度,镜片上面的光度是看远的,下面是看书、阅读使用的,而且在看近部分加入了一定程度的棱镜,让眼睛的调节和集合动作更协调。有研究表明,双光棱镜这种控制的效果和角膜塑形镜的效果类似,都属于较高控制效果的方案。而且又由于双光棱镜的特点,规避了很多接触镜所带来的风险。
了解了近视的起因和目前有效的一些控制方法后,家长就可以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矫正方法的选择上入手了,但还要注意一点:定期检查很重要。近视防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定期检查,时时跟踪孩子近视的发展,一旦发现问题好及时改变矫正方法和孩子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总的来讲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发病,至于遗传和环境谁占主要因素,I型糖尿病和ll型糖尿病不一样,同一类型也可以存在不同。题主所说的生活习惯属环境因素范围。在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可以通过干预环境因素而消除糖尿病。
1.Ⅰ型糖尿病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都很重要。l型糖尿病简称T1DM,绝大多数是自身兔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发病。在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下,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和饮食,具遗传易感基因的人,激活了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多见于青少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很重要。
2.ll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致病,但起病和病情进展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大。ll型糖尿病简称T2DM,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在同双胞胎中,同病率接近100%,但起病和病情进展则受到环境因素变异很大,证明环境因素对是否起病以及病情轻重影响更大,更重要。
ll型塘尿病参与发病的基因很多,每个基因只是让人容易得病而不足以致病,只影响糖代谢的某些环节,对血糖值没有直接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应激、化学毒物等,对女性来讲,还包括子宫内环境等等。
上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与ll型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
3.成年糖尿病患者中77%可以通过干预环境因素而消除。2019年 10日21在厦门举办糖尿病年会上发表研究结果认为,在40岁以上成年糖尿病患者中,有77%实际上可以通过控制代谢、降低饮酒、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少肥胖、治理空气污染等因素来消除。这些均属于环境因素干预。遗传因素爹妈给的不能选择,年龄不可逆转,机器使用久了机能总会有所下降,空气污染一己之力不能改变,也没办法在一朝一夕间有所改善,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均衡饮食,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合理体重,戒烟限酒,却是由我们做主,完全可以自主把控,做到这些,成年人就可以降低77%患糖尿病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小结:糖尿病发生机制很复杂,总的来说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困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对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和病情程度影响更大。在成人糖尿病患者中,通过环境因素干预可以消除77%糖尿病。小孩子看电视的最佳距离在4-5米左右,为什么要这么远的距离呢?
这是因为八岁前的小孩子处于远视的状态,如果距离电视太近,小孩子在看电视时,如果想看清楚电视的画面,就必须动用调节,使眼睛一直在处于调节状态,从而眼睛会始终非常疲劳,诱导眼睛过早进入近视状态。
所以如果小孩子距离电视过近,会很容易发展成近视眼。
此外小孩子看电视时除在距离上有要求,看电视时间也要注意,建议小孩子看电视时,每看半个小时左右休息10分钟,往远处看以放松眼睛,有助于孩子的视力发育,不要让小孩子持续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否则很容易发展成近视。
电话:18921928308
邮 箱:978313@qq.com
地 址: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团结东路8号